当前位置:

深圳推“大胆资本” 鼓励科创容错

(图1)

女排世锦赛夺冠需胜4支强队!七仙女阵容更换两人,首发呼之欲出******

中国女排正在福建漳州进行世锦赛前的备战工作。主教练赵勇在接受媒体时给出了本届赛事的目标,那就是既要锻炼新人,也要力争好成绩。中国女排上届世锦赛夺冠还要追溯到1986年,上次站上领奖台也已经是7年前的事情。



本届世锦赛是国际排联对排球三大赛改制以来的首个大赛,参赛队伍和赛制都有一定的变化,可以说25年世锦赛是中国女排再次站上领奖台乃至夺冠的最好机会。如果中国队要想夺冠,按照赛程来看,需要战胜4支强队才行。

首先第一个需要战胜的强队是小组赛最后一个对手多米尼加。虽然中国女排和多米尼加应该都会从小组赛出线,但两支队伍小组赛的比赛事关淘汰赛的对手,如果中国输给了多米尼加,1/8决赛大概率打巴西,反之就是法国或波多黎各。要是1/8决赛就遇到夺冠热门巴西,中国女排世锦赛夺冠或拿牌的几率就会变小。



第二个对手则是宿敌巴西女排。如果中国队没有拿不到小组赛,那么1/8决赛就要打巴西,就算拿到小组第一,1/4决赛也大概率对垒巴西,总而言之就是中国队要想晋级四强,必须要闯过巴西这一关;第三个对手则是意大利或波兰。中国女排被分在4/4区,要是能够顺利从半区出线,那么就要和3/4区的意大利或波兰争夺下半区的决赛门票。

第四个对手是土耳其或美国或塞尔维亚。倘若闯入决赛,那么就要和上半区出线的队伍交手。按照上半区的分组,土耳其、美国或塞尔维亚是夺冠热门。可以说,中国女排本次世锦赛之旅要想夺冠或站上领奖台还是比较困难的,世界前四都在下半区。从小组赛最后一场球开始,不管是多米尼加、巴西、意大利、波兰或土耳其,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为了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主帅赵勇对主力阵容做出了更新,高意取代陈厚羽进入主力阵容,她已经在和主力球员们合练。其实高意进入主力阵容并不让人感到意外,毕竟现在年轻小副攻对背后球的掌握并不完善,临时征调高意也是看中了她的背飞能力,既然把她招入队中,就应该好好利用。

此外,主力阵容里还出现了倪非凡,这和世联赛后半程比较相似。先由年轻的倪非凡主打,等到关键时刻再派出老将王梦洁压阵,既能保护王梦洁的伤病和身体健康,也能起到锻炼倪非凡的作用。世联赛的女排七仙女已有2人被替换,希望队伍的综合实力能够得到提升。

羽球为媒 师徒并肩赛场******



“这步跨得不错,手腕再放松点!”赵延昌提醒道。每周工作日中午12时,49岁的师傅赵延昌都会与徒弟陈琳对练一会羽毛球,这样的指导和练习从两年前持续至今。从初次握拍时连球都接不住,到如今能在单位比赛中配合队友拿下奖项,陈琳的羽毛球之路,始终有师父赵延昌的身影。

从“接不住球”到并肩赛场

“刚开始师父给我扔球,我站在原地能把球打飞,要么就是眼睁睁看着球落地。”陈琳笑着回忆初学的窘况。2023年6月,她刚到新岗位负责物料管理,每天和单据、物料打交道,生活十分单调。一次偶然,她看到师父赵延昌和同事们在体育馆打球,白色羽球在空中翻飞,大家腾挪跳跃很有活力,她也想尝试。

“小陈说想试试,我就带带她。”赵延昌笑着说。作为单位里出了名的“运动达人”,他不仅羽毛球技术过硬,足球、游泳也样样精通。面对连握拍姿势都需要纠正的徒弟,赵延昌从最基础的垫球、挥拍教起,每天特意放慢节奏喂球。“有时候一个动作要纠正几十遍,师父很有耐心。”陈琳说,半年后第一次连续接住十个球时,她激动极了。

2024年4月,入列仅11个月的陈琳跟着师父参加单位比赛。站在赛场的她手心冒汗:“看到别人扣杀那么猛,我都想躲。”是赵延昌拍着她的肩说:“别怕,就当平时练球,师父在呢。”最终队伍拿到奖项,捧着证书的陈琳一个劲说“全靠队友”,赵延昌却补充:“小陈的网前小球进步特别大,关键分顶得住。”

球场上的传承与默契

陈琳记得,2023年刚打球时一桶球70多元,现在涨到110元到130元,加上每月拉线费,对工薪族是笔不小的开支。“师父总说‘别省球钱,多练才正经’,有时会悄悄给我塞几桶球。”陈琳说。

赵延昌的细心不止于练球。去年夏天,同事们想中午加练,他发现场地地胶磨损,担心大家受伤,便利用午休自己动手换新。陈琳说,现在每天中午,单位的排球场上总少不了人,那是去年他们拿了内部比赛冠军后带来的风气。“场地是师父换的,规则是师父教的,连站位都是师父排的。”

这种亦师亦友的默契,在球场上化作无需多言的配合。打混双时,赵延昌在后场强攻,陈琳在网前封网,一个眼神,便知对方要传球还是扣杀。“师父杀球特别猛,但总会留着劲儿,怕我接不住。”陈琳说,师父不仅是球场上的老师,更像家里的长辈。

运动中的热爱与成长

因为热爱打羽毛球,赵延昌还带动了自己的儿子。赵延昌从2012年开始打球,如今已是主力。“年轻时跟同学踢足球,后来改打羽毛球,没想到一坚持十几年。”他记得刚开始对着教学光碟练步伐,现在不仅自己打,儿子4岁时,他便每天带着儿子打,“孩子中考体育满分,跟从小打球练体能分不开。”如今,他的儿子已上了大学,加入了学校的羽毛球社团。

都快五十了,怎么还这么拼?他笑着指着场上:“你看这些年轻人多有活力,跟他们在一起,我觉得自己才三十岁。”球场上,赵延昌的声音再次传来,“小陈,再来一组扣杀练习!”白色羽球再次腾空,传递着一份对运动的执着与热爱。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华晓婧 文/图

责任编辑:王旭伟

来源: 兰州晚报

相关新闻

RELATE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