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采访团 探秘鄂尔多斯绿色转型“南北和鸣”******
图:联合采访团参观内蒙古百川光热科技有限公司的车间。\王月摄
【大公报讯】记者乔辉、王月鄂尔多斯报道:8月1日,“同心筑梦 共谋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内蒙古行联合采访团走进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的氢能产业园。来自岭南的技术火种,与内蒙古广袤草原上的风、光资源深度融合,谱写出新能源领域的“南北和鸣”。内蒙古正以氢能为纽带,与粤港澳大湾区跨区域产业协同,在绿色转型的赛道上跑出加速度。
据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文智介绍,2024年,内蒙古新能源总装机、新增装机、发电量、绿氢产能、新型储能装机、绿电交易规模等6项指标跃居全国第一。内蒙古正将传统工业场景转化为氢能应用“试验田”──全区每年煤製氢超过700万吨,重型柴油机车、矿用卡车等超100万辆,为绿氢替代提供了广阔空间。
据鄂尔多斯国鸿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震介绍:全球功率最大的石墨板燃料电池电堆──鸿芯GⅢ是由广东国鸿氢能自主研发的核心部件,功率密度较初代提升164%,寿命延长至3万小时以上,彻底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作为大湾区氢能产业链的龙头企业,国鸿氢能2019年与佛山市飞驰汽车合作在鄂尔多斯落地氢能商用车动力系统集成项目,依托内蒙古低廉的绿电成本,打造“绿电製氢─氢能重卡”闭环。这种“广东技术+内蒙古资源”的模式,形成了可覆製的跨区域协同范式。
在包头市达茂旗,华电新能源製氢工程示范项目的电解槽正在满负荷运转。这里每生产1公斤绿氢仅耗电60度,成本约15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核心秘诀在于采用了国鸿氢能与中国科学院合作研发的插片式带压电解槽。大湾区企业的技术输出正在重塑内蒙古氢能产业链。国富氢能与香港中华煤气合作,计划通过内蒙古绿氢基地向香港供应国际认证的绿氢,探索“製储运加用”全链条跨境应用。
开放创新/筑牢“算力底座” 吸引数智企业落户******
和林格尔新区的发展离不开开放协作的理念,它积极与外界开展合作,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华为、腾讯、中兴、阿里巴巴、海康威视等龙头企业,通过算力基建+行业应用+技术创新三重路径,深度参与绿色算力枢纽建设,为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新区凭借其优越的算力资源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形成了“算力底座”和“智力支撑”,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数智领域企业前来合作发展。这种开放协作的模式,不仅促进了新区自身的发展,也为整个数字经济领域的协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在“同心筑梦 共谋发展”的理念指引下,和林格尔新区“中国云谷”正以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在数字时代的浪潮中稳步崛起,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推动内蒙古乃至全国的数字经济发展贡献着积极力量。
未来,随着各项建设的不断推进,“中国云谷”必将在数字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